top of page
  • 暉子

【《孤注一擲》 — 多一人觀影 少一人受騙?】

已更新:2月14日


中國電影《孤注一擲》,早前香港未定映期,有報導指香港人特意通關去睇 (雖然似宣傳稿),故事以緬甸巨型線上詐騙集團KK園區為原型改編。現時中國票房已超38億。


事實上,以社會問題作題材的中國電影 (尤其有龍標的),我一直有點卻步,覺得所有的「批判」都很虛假。因為你最終怎能碰到政權和制度問題?頂多只能像《我不是藥神》,寫衰為富不仁的商家佬,所謂「尖銳批判」也只能停留在民間,設計個壞人讓觀眾作出氣袋,that’s the furthest you can go。而且,最後又必定要拍中國警察如何英明神武地把犯人緝拿歸案,加幾張power point的教育電視slide,說明中國現時已全力打擊XXXX,中國人民可以放心了 (也像《少年的你》的結尾)。


這樣的社會題材電影,完全不痛不癢,它會變成另類維穩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那所有在中國審核制度下製作並公映的社會題材電影,就沒有了觀看價值。這樣說又恐怕會抹殺了許多一直努力的創作者,包括地下的、獨立的,以及在工業制度下求存的。


(以下劇透)


《孤注一擲》講述程式設計師潘生與模特梁安娜被海外高薪招聘誘引到泰國的詐騙工廠工作,到埗後護照就被沒收,集團首領暴力成性,殺人如麻,兩人被迫成為了詐騙者。假日要定期集體外出「打卡」向家人報平安,而同場工作還有好幾百人,人人經歷也大同小異。


電影前2/3拍得張力十足,編導的資料搜集明顯下過功夫,基本上還原了整個園區。「工作人員」按能力分配到不同崗位,由推post、砌網站、程式編碼、造圖、文宣,到詐騙過程、裸聊、黑客、銀行過帳、毒打員工,連麻甩佬最熟悉的美女荷官發牌等過程都呈現得鉅細無遺。


有幾場拍得迫力十足,編導抓緊人性喜歡獵奇展開犯罪類型片格局,撇開王大陸那條支線太刻版外,故事尚算流暢的。有一場戲,描述工廠內工作人員成功騙得數百萬後衷心狂喜,這個由最初被迫變成自願 (因為都成了共犯)的心理轉變,融入園區為了自我保護等人性脆弱的書寫,相信都是編導要說的話,也是他們真正關心和探討的主題。


聰明的地方來了。


要拿龍標,可以有黑警嗎?當然可以,不是中國的就可以了。一個跨國的巨型犯罪集團,怎能不串通通關人員、警察、地方官,甚至總統呢?可以,但當然也不是中國的啦,中國公安和官員是絕不受賄的。中國反詐部隊更多次強調自己沒有境外執法權力,只會依法辦事,非常正直不柯盡忠職守,最後威武地搗破園區,都是公安鍥而不捨的功勞。龍標還不手到拿來?


如果你的眼睛可以自動過濾了這些場景,電影還是很值得觀看。要知道的是,後1/3一講緝兇,劇力開始鬆散,因為編導明顯放軟手腳,公安三扒兩撥就找到巢穴,一兩個 (不太合理的) twist就拿拿聲拉人交差了事 (又很符合中國特色)。拍公安開會決定展開拘捕行動的幾個鏡頭,罐頭到不能再罐頭,十足《警訊》。與前半資料搜集的認真程度,完全不可相比,足見他們根本意不在此了。


其實,一個對人性有質疑,稍有點自我追求的認真創作人,怎會關心中國警方如何緝兇?你決不會因為想吹奏中國警方英明神武而開拍《孤注一擲》吧,講出黎都打冷震啦大佬,你估人人都似林超賢為正義而拍《守城》?更不會是因為想少啲中國人受騙而拍出來吧,電影出來後有這「功效」樂見其成是一回事,但這是創作初衷?唔好玩啦,宗教電影咩。創作人關心的,從來都是 (困 / 絕境下) 人性的掙扎和複雜性,還原KK園區不止為了獵奇,而是用這些真實build up取信於觀眾,說服他們人物在戲劇中的選擇。這些都很universal,而universal才能打動人心。


我想睇警察英明,我睇《警訊》唔好?


最後,不太多劇透了,電影竟 (沒太大必要地) 書寫壞人人性的一面,而不是面譜化一味壞到底讓你要咬牙切齒衝入銀幕幹掉他們 (像抗日電影的日本皇軍)。其實壞人都是人,讀東野圭吾就知道了,變壞原因或苦衷各式各樣。但以往中國電影裡的壞人不同,都沒人性的,通常都是單一地壞壞壞,好地地做咩要畀佢做好人。


這處理…主流國產電影中似不太常見?


有關宣傳,中國海報上的tagline是「多一人觀影 少一人受騙」,看電影如看教育電視,很有公共性;而香港的tagline是「9月21日 有內幕消息」,為何不選用電影內的洗腦slogan︰「想成功先發瘋,不顧一切向錢衝」、「拼一次富三代,拼命才能不失敗」、「今天睡地板,明天當老闆」。這好好多吧?此外,港版預告片全是犯罪經過、酷刑虐待,一秒公安英明神武的片刻都沒有,看來,不只編導,連電影宣傳工作人員都知道甚麼最吸引觀眾,同時甚麼是最趕客的。



1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