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I 寫不出的飲食評論】

已更新:2月14日



中大校長段崇智在 2023 年開學致辭論及 AI 影響,稱之為「前所未見顛覆時代」、「任何人皆可塑造未來生活」,勸勉新生「勿輕視新科技對勞工市場的衝擊」,「專注發展人類獨有特質」,「包括創意思維、明辨思考、團體合作及情緒管理等能力」。


這份演辭,讀起來淡而無味,看似大道理,實質了無新意。試以相同觀點探討素肉、政局或量子電腦,也屬百搭。對比聽前及聽後的知識增長,幾近為零。


這種四平八穩的空洞言論,正正就是 AI 生成文的一大特徵,段校長大概不會用 AI 生成開學辭吧?(強調這只是問句,不是陳述句。)


* * *

說一下在我眼中 AI 不能取代的文字。


每當論及飲食,坊間多認為今非昔比,若問 AI 原因,大概就會回答土地問題、成本問題、產業鏈問題等,算是老生常談。判斷一本書之好壞,要看作者能否跳出「老生常談」之框架,探討人所共知的事實,卻仍能道出獨特見解。


最近讀飲食之書兩本,出自同一作者,非常推介,推介的原因,正是書中提出「地球是圓」的問題,卻給出精準深入、別具心思的見地。


此二書資料如下:

《味緣香港》

作者:呂嘉俊

出版:CUP出版

ISBN:9789887970088

日期:2023 年 7 月


《好好吃飯》

作者:呂嘉俊

出版:蜂鳥

ISBN:9789887638865

日期:2023 年 7 月


舉幾個書中提及的例子,看看呂嘉俊如何解析飲食不如從前的根由。

大家都知今天的河粉不及從前好吃,為甚麼呢?呂嘉俊指出:


一,土地問題導致笊籬問題:廚房狹小,煮河粉時多用上車仔麵檔的 U 形笊籬,雖能同一時間煮上數碗麵,但煮河粉時不能平鋪,煮成後疊在一起,易失其滑溜之感。


二,工藝漸失亦生笊籬問題:香港製造的笊籬不便宜,但竹柄彈力夠,煮麵時一氣呵成,而且金屬修邊得宜,不會割斷粉麵令其零碎。店家若省錢買便宜笊籬,難取代本土工藝,還影響河粉口感。


三,產業轉營導致河粉問題:河粉由白米磨成米漿,稍加粟粉,毋須防腐劑。從前河粉廠凌晨開工,清晨送貨,以保其鮮,但現在產業轉移,為延長保鮮期,減少用米,增加粟粉,河粉過度煙韌,反失米香。


我是首次聽有人把土地問題導致河粉問題,解釋得如此淋漓盡致。


* * * *

又例如,現今魚蛋不及從前好吃,因為:


一,水域問題導致魚肉問題:魚蛋用上門鱔、九棍、䱛魚(註:䱛音為 gwik1)等製成。

二,香港水域工程繁多,漁穫減少,九棍及䱛魚久缺,門鱔質素不一,魚肉膠質相遠,打魚漿時,膠質難起。

三,化學問題導致彈牙問題:有人用雜魚,加味精及化學物,製成廉價魚蛋。魚蛋過分爽彈,多因魚漿黏力不足易散,添加大量化學劑所致。


作者直言今天在香港製魚蛋,不只講求技藝和經驗,亦考其為人之底線。


* * * *

至於今天蝦膏不及從前好吃,由於:


一,蝦膏以銀蝦為材料,6 至 8 月端陽至中秋捕蝦製作為佳,因其時陽光猛烈。

二,然而 6 至 8 月正值南海休漁期,未能出海捕蝦,政策影響其後的製作流程。

三,商家為縮短製作蝦膏的時間,捨石磨而用電磨,磨擦過熱令蝦油揮發;於休漁期以外才能捕蝦製膏,日曬不足,改用抽濕機,皆令蝦膏失其鮮香。


休漁期導致蝦膏味不如前,又有誰能想到?


* * *

除了鉅細無遺地推論食物質素變化的因由,呂嘉俊在書裡還論及香港菜(Hong Kong Cuisine),探究其定義、源起,於文化交錯之地,本土與外來之融合與轉化。


坊間有種流行卻雙重標準的說法,認為應以食物的原創地來決定菜式屬地,但呂嘉俊指出茶道雖起於唐宋,然無人謂其非日本國藝;漢堡源自蒙古,經德國傳至美洲,無人謂其非美國文化。


同樣道理,奶茶源起印度,英國人取之並帶到香港,到了本土才有撈茶做法,把不同牌子和粗幼的茶葉混合,取其色、香、味及膠質口感不同特點,方算是香港奶茶;潮州人鍾情魚蛋,傳統卻少以之搭配粉麵;香港點心早在廣東酒樓消失;沙嗲雖源自南洋及潮州,到了香港轉化成茶記的沙嗲牛肉麵;車仔麵更是香港「街頭小吃最後防線」,皆應視為香港本土菜的組件。


如何定義香港菜,觸及其建立之道,究其衛護核心,保其真髓,宣揚香港菜之烹饌理念,亦是我等此時此刻該當關注之議題,兼屬理應抱持之願景。


* * * *

此兩冊文字多取自呂嘉俊《CUP》中〈味字慢〉專欄,兩書同年同月出版,我兩本皆推,若讀者必須二擇其一,我較推《味緣香港》,因其有相片之佐,更顯生趣。


還有兩個有趣的 podcasts 訪問,主持人是歌莉亞,談及《飲食男女》的故事。(順便講一下啦,歌莉亞都訪問過我,集數是 18 至 21。)


【歌莉亞的好奇中島】

#14 《飲食男女》的創意 打開一代港人品味(嘉賓:呂嘉俊 美食及旅遊雜誌編輯)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K1Mi4Ikh8Q

#15 香港魚蛋的歷史 九龍城盛產山寨魚蛋?(嘉賓:呂嘉俊 美食及旅遊雜誌編輯)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xOvzLQld5M


文|Pazu薯伯伯

薯伯伯為最早一批在網上連載遊記的香港人,多年來足迹遍佈歐、亞多國,在喜馬拉雅山麓、東南亞、南亞等地區生活。著有《風轉西藏》、《北韓迷宮》、《西藏西人西事》及《不正常旅行研究所》,分別在香港、北京及首爾出版,近年寫作專注意資訊安全及人工智能發展等。


0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