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張慕瑾

【一海之隔、兩個書展 「小書展」搞手:只望本地出版社能被看見】

已更新:2月14日



貿發局於今年7月主辦「香港書展」,有逾 500 個參展商參與。這個一年一度的書界傳統,雖然近年時政書大幅減少,難免不夠「五光十色」,但仍有不少人捧場。同一時空下,在深水埗一隅,亦有一個「小書展」默默開辦。只有數百呎的單位內,擠了 14 間本地出版社。小書展場地設計簡單,就只有沒裝飾的金屬書櫃和一列可摺疊長桌,書量亦明顯與「大書展」雲泥有別,卻仍有愛書人特意前來找心頭好,或與出版社負責人談書說笑。


「小書展」的主辦者,獵人書店店長黃文萱形容,貿發局書展是個「金錢遊戲」,出版商為賣書大灑金錢,比拼裝潢,但小型出版社資源有限,即使書再好,亦難受注視。她強調,出版物的價值不應以此衡量,「有很多小型出版……我們覺得有心的,希望這些出版社也有被看見的機會。」


*****

香港書展一連七日在灣仔會展舉行,傳統「大戶」「三中商」一如以往,佔據近入口的攤檔,亦用上巨大海報板宣傳,印上新書推廣,或在近入口處,擺放大電視播放影片;商務印書館則設置留言板,讓客人在便利貼寫上祝福字句。


香港書展|台版時政書大減 小型出版社續賣「下架書」

除連鎖書店外,部分經營進口台版書籍的發行商,如一代匯集、城邦集團、時報出版等亦有參展。但現場所見,一些關於人權、或時政議題的台版書籍,場內均不見有售,如大塊文化出版,王力雄著的《我的西域,你的東土》;八旗文化出版,何清漣著的《紅色滲透:中國媒體全球擴張的真相》,本身書店會經由發行商批發進口,但在相關發行商的攤位,均查無此書。

亦例如,講述記者調查各國權貴海外資產的《巴拿馬文件》由商周出版翻譯出版,該出版社為城邦集團成員。記者向攤位職員查問,職員則表示這本書沒有帶到展場。


部分香港出版書籍近期被公共圖書館下架,有出版社則繼續在書展內出售。出品傳媒人區家麟著作《他他巴》、《亂流》等的出版社「藍藍的天」,繼去年後今年亦有參展。《他他巴》被公共圖書館下架,但在此仍有售。區家麟日前接受網媒《集誌社》訪問,形容「這些書籍由頭揭到尾,都找不到危害任何東西的字眼」,期望康文署讀畢全書後,會重新上架,若真要下架,則應公布原因,「講清楚是哪一個字、哪一句出現問題。」


「藍藍的天」檔位只有一個,空間有限,但他們仍會把書籍放在架上展出,而非如其他展商「密鋪書山」。總編輯伍自禎說,會在書展內擺放一些相較冷門的書,如兒童繪本,希望冷門作品亦能被讀者認識,「大家策略不同,他們(其他展商)真的是做生意。」


場內亦有今年首次參展的獨立書店「界限書店」,檔內有多個友好出版社的著作,如「誌傳媒」、「Dirty Press」等。「界限書店」在其社交媒體指,是次「只求打個和」,「真係入嚟試吓水溫」,希望獨立書店及獨立出版可以「被大家看見」。


小型書展|僅 14 展商 搞手:搞得成已是 ultimate goal

相對於會展的偌大展場、500 展商,選址深水埗的「香港小型出版銷售場 暨私人書店奧特萊斯」便簡陋得多,踏上數級樓梯,甫步入展場,已「一眼睇晒」。14 間參展出版社,當中只有 5 間放了小桌子,有職員管理,其他 9 間展商,則把書籍放在書架上,加上主辦方獵人書店的選書貨架及展示枱,便是會場的全部。


小書展7月20日起一連四日舉行,與香港書展的時間完全重疊。獵人書店店主黃文萱笑指,能成功舉行已是「ultimate goal」,但說展商都沒有太多顧慮,爽快答應。她又提到,完全沒有審查展商的選書,「是我自己 Censor 我自己(獵人書店)的,我完全沒有(擺放)任何政治的書,連亞洲相關的政治書都沒有。」


主打深度議題報道的「誌傳媒」,主編關震海表示只帶了 80 本書到場銷售。關震海說,相對於在書展「清貨」,更希望能有空間和讀者聊天,打破同溫層,「要透過一些交流、體驗式的,你才會體驗到書的內容究竟是講甚麼。」


旅客:內地辦展覽也是如此

出版小眾議題的 Dirty Press,亦是「獨立出版迷你書展」的牽頭人之一。該展覽由 2017 年開始舉行,自 2021 年停辦,復辦無期。編輯 Kwan Yi 看攤期間,有一名內地旅客到訪,她隨即試著用生澀的普通話介紹書籍,最後旅客亦買下了講述亞洲獨立音樂文化的《迴路 ── 亞洲獨立音樂地圖》。


這位名叫阿輝的旅客說,自己自廣州來港旅遊,但沒有到灣仔書展,反而在朋友介紹下,來到這邊的小書展。阿輝說,自己畢業後曾短暫從事出版工作,「在內地辦這種比較獨立性質的展覽,也是得在這種稍微隱蔽的空間,也不是公開去宣傳,只是朋友之間捎來的消息……就是這種『地下活動』。」


出版社編輯:人與人接觸很重要

Kwan Yi 則說到,在越見壓逼的社會,這些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更見重要,「你可能也有聽過《暴政》這本書……還有《無權勢者的力量》,其實兩本書都很宣揚一件事,就是你在一個後極權的年代,你是很需要去建立一些社區關係的聯繫……這些東西是能夠為你,延續你生活的能量。」


記者|張慕瑾

攝影|張慕瑾

編輯|劉偉程

《留白》

Instagram| @subtext.byhans


1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