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留白

【開店一年後,我們希望重拾「記者」的身分】

已更新:3月1日


謹此介紹,我們的新計劃 ──《留白》。未來我們會在這個名目底下,刊出包括專題、人物訪問等報道,也會邀稿撰寫書評、書介,以及電影、劇場等評論。

希望在這兒解釋我們的想法。先感謝願意聆聽的各位。


【為甚麼要做?】

開店這一年來,常被問到如何看待自己「不再是記者」的狀態。每次我們都會侃侃而談,「仍抱持傳媒價值」、「記者是一種價值觀」、「仍覺得自己是記者」……但現實是,每多一次受訪、多一次演釋這些說法,自己都好像離「記者」的身分越來越遠。


事情的原點,可能只是我們執拗不願放手。近月嘗試再做一些報道,像是本地電影新導演的訪談系列、風車草劇團的訪問、小店結業的紀錄……每當報道刊出,都有這樣的感覺 ──「這是最想做的事情」。


說穿了不過是自我滿足。但既然繼續做,就做得認真一點。也不是說要創辦「媒體」甚麼的,只是讓幾個記者,能走在一起,較有系統地採訪、報道。


【做些甚麼?】

《留白》涉獵的範疇,主要是社區民生和藝術文化。呈現的方式暫定包括長篇專題、人物訪問和圖片故事等等。雖然,對於某些議題,像是法治情況、議會運作,我們力有不逮,亦無從入手。但我們相信,社會上仍有很多事情要被看見,還有很多人的聲音要被聽見。每道微小也有其價值。


開店的其中一個願景,是讓留下來的人互相鼓勵。但隨時推進,也覺得不應止步於此。留下來的人,應該有更多可以做的事情。當初入行當記者,就是天真地希望,可以透過自己的報道,讓自己喜歡的這片土地美好一點,改善一點。


我們都不願見到,每當說到今日香港,就只剩下「美麗新香港」。這對在地奮鬥的人來說太不公平,也太怠惰。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我們都相信。例如我們將會刊出的「深水埗重建」專題報道。市建局的重建藍圖將如何改變居民的生活以至生命走向,其模式又將如何塑造香港未來的城市規劃,都是我們認為值得探討,與香港人息息相關的題目。


我們將嘗試以一至兩個月的間隔,刊出不同長篇專題;及不定期刊出報道和人物專訪,亦邀請各方好友撰寫書評、書介或藝文評論。


我們正在籌備「留下書舍」的網站,《留白》的內容屆時也會上載網站。在網站竣工前,內容會先刊於社交媒體。

(題外話,網站將提供網購及活動報名等功能,懇請支持。)


【如何營運?】

前面提到,對某些題目,例如政制、法治等,我們只能苦笑撒手。必須強調的是,這必定是無奈的選擇,殊非情願。同時,對於仍願意在這些議題上努力的媒體,我們敬佩且汗顏,亦希望各位能支持他們。


公民社會日漸萎縮,我們無意,亦不願分薄有限資源。《留白》的報道將免費刊出,不會收取訂閱或贊助。


我們希望嘗試另一種模式,以「參與式報道」(participatory journalism)的形式運作。

在今天,記者的職責已不限於單方面撰寫報道,很多時候亦需要與受眾交流,聽取意見甚至解說報道內容;受眾亦已不滿足於 spoon feed,他們亦有很多想法、意見想分享。這是開店一年來,與不同朋友接觸的深刻體驗。


一方面,媒體在 agenda setting 的功能已變得薄弱;與此同時,一些讓受眾參與其中的報道形式,其可能性也不斷浮現。


《留白》的專題刊出後,會緊接舉辦各式活動,像是分享會、座談、導賞團、讀書會、工作坊等等,對相關議題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透過這些活動,與撰寫報道的記者及嘉賓交流,甚至一起探討、推動議題的後續發展。


而活動的盈利,亦可以成為獨立記者的收入來源。「留下書舍」也會在本身的營運收支中,撥出一部分以支持記者的工作。換句話說,讀者參與活動,已是在財政上支持獨立記者的工作。


目前我們有三名記者,均是須兼顧其他工作的獨立記者。三人中包括一名約十年年資的編輯,另兩位則是初出茅蘆的年輕人。我們深知,在資源有限下,報道的深度或未如人意,但若能以報道作為引旨,吸引到對議題感興趣的朋友聚首交流,已是彌足珍貴。在未來的日子,希望大

家能多多提點。

我們亦歡迎題材合適的 sponsor content。有意相談的朋友們請不吝聯絡。


【為甚麼叫《留白》?】

這個字對我們來說有多重解讀。它既提醒我們,現在是傳媒的非常世,有很多事情,我們只能撒手;同時,香港仍有很多人、事、物值得記錄;而一片留空的白,也代表一場媒體實驗。這個模式能否持續,是否可行,我們用行動找答案。


最後,謹在此感謝提供過意見的前輩、學者、行家,以及為我們設計 Logo 的設計師劉仁顯 @lauyanhin 。從有這個念頭以來,便決定 Logo 一定要交由你設計。


謝謝看到這兒的大家。希望在未來的旅程中,也能有你們的身影。


《留白》編輯部

2023 年 6 月 28 日

採訪邀請和合作,請不吝聯絡:

editorial@subtextzinehk.com

《留白》

Instagram| @subtext.byhans



38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