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與在英港人一同回憶香港 梁祖堯:「根」可通往遙遠他方,永遠存在、連結】#留白人語

已更新:2月14日



今年九月,「風車草劇團」將遠渡重洋,在英國倫敦重演《回憶的香港》。這也是首次有香港劇團在外地演出。社會不時討論,如何拉近不同時區港人的差異,一起看同一部電影、同一個劇場,也可以是其中一個方向。


梁祖堯(阿祖)說,自己已很久沒看新聞,「因為我在這裡住,所以我決定選擇不知道。」自言資訊上沒東西可以帶給海外港人,「反而是他們給我(資訊)的。」但他樂意透過演出,充當 9,600 公里間的「情感橋樑」。而其實他的初衷更單純:「想像去到英國,見一班很久很久沒見的朋友,然後為他們去表演……可以再在劇場上相遇,這件事已經很湧動了。」


*****

過往沒香港劇團到海外公演,一來自然是市場主導,同時也是因為,要把劇場完整地在異地重組,殊非易事。光是處理道具、佈景等,已教人頭痛。阿祖也苦笑說,這次「賴晒嘢」。但事實是,不少劇場忠實觀眾都離港了,過往開售即爆滿的劇目,現在可能兩周過後,尚有門票。不論從營運角度,還是尋找知音人,都是要正視的情況。


不少人問過他,可否做網上直播,他認為,舞台劇是演員和觀眾共處同一空間,在當下的交流和感受,即使透過螢幕亦可理解劇情,缺少親身感受,便不是舞台劇。於是把心一橫,啟動了這個計劃。


他們是因為喜歡這地方,所以才走

對於「移民」的解釋,官方自有其說法,像是「人口淨移出」之類。阿祖則直接得多,「移民潮已經是一個事實來的」。他笑說,早前每個月平均都有三次歡送飯聚,「吃到窮、吃到膽固醇過高」,一方面為朋友開展新生活而高興,但又不忍失去他們……阿祖頓了一頓,聲線仍然平穩,眼眶卻已漸漸濕潤泛紅,「你知道他們不想走,但是為了小朋友要走,為了自己的原因一定要走,但你知道他們是不想走,你知道他們是因為喜歡這個地方,所以才要走,這個感覺很難受。」


《回憶的香港》創作意念來自阿祖在 2017 年,參與由「活現香港」舉辦的本地導賞團,到訪北角皇都戲院、香港大學等地。他說,那次體驗令他發現,每天在身邊出現的事物和地方,原來背後都有獨特故事,「發覺我重新和這個地方有一個聯繫,終於覺得自己與香港有關」,於是他再和團體一起走訪香港各處,記錄這片土地的各種各樣,寫成這個劇本,「這是根的故事。」


劇目在 2019 年 5 月首演。在還未變樣的香港。阿祖坦言,起初這個劇目迴響不算大,然而時過境遷,今天光是《回憶的香港》五個字,已夠人想入非非。他形容,帶這個劇本到倫敦,也就是讓自己的根延伸過去,與他人的根交會,「只看樹冠樹葉的話,會覺得相隔很遠,但根可在地底通往另一個遙遠的地方,永遠存在,並連結。」


離開的人,更清楚香港正發生的事

在探討離散的議題上,有一派說法是,離開了的人,終究會因為土壤、距離、生活……與香港漸行漸遠。即使心繫,其對香港的認知也會變得刻板,或定格在某一個時間點。


對這個說法,阿祖不完全同意。他以到台灣探朋友為例,說朋友們更清楚香港正在發生的事情,自己反而對新聞內容一知半解,「我為了令到自己可以繼續運作,有些東西我要保持一個客觀的距離……不可以這麼投入」、「因為我在這裡住,所以我決定選擇不知道。」


他說,自己樂意成為兩地港人的「情感橋樑」,但在認知、對香港的理解上,沒有必要去 bridge 甚麼,「你說真實的資訊上的橋樑,反而是他們給我的。」


有資深劇場中人說過,現時劇場仍有一定的自由,但那人也同時提到,sooner or later,紅線也會壓下來,或至少在你頭上揮之不去。會不會某一日,連說說回憶中的香港也犯禁?「從來都不會擔心。」阿祖強調,劇場是啟發觀眾,讓他們尋找自己的答案。僅此而已。也因此,對他而言,從來不存在甚麼「敏感」的劇本,「如果一個劇場作品,是打鑼打鼓告訴你一個訊息,那不是一個好的劇場作品。例如樣板戲,就是一種這樣的作品⋯⋯你是享受不了的,它只是一種宣傳。」


記者|Dorothy Li

編輯|劉偉程

攝影、美術|Nasha Chan

《留白》

Instagram| @subtext.byhans


2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